近幾年,湖北武漢、枝江、仙桃等地小池塘精養黃顙魚多發小瓜蟲病,患病魚表現池塘底層集群,焦躁不安,體表、鰭條、鰓上,肉眼可見白色小點狀胞囊,嚴重時體表似覆蓋一層白色薄膜,鏡檢鰓絲和皮膚黏液,見大量小瓜蟲。小瓜蟲病給黃顙魚養殖產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,但在洪湖一些地區,小瓜蟲病控制的較好,現總結其原因,希望能給黃顙魚養殖戶朋友帶來借鑒。
一、野生父本,改善種質
洪湖雜交黃顙魚選擇老灣蘆葦蕩地區野生的黃顙魚為父本,改善了苗種的質量,提高了苗種的抗病能力,有效解決了種質退化的問題。瓦氏黃顙魚吃食比較兇,所以這種雜交黃顙魚也遺傳了這一特性,這種黃顙魚只要一直不停料,小瓜蟲對它的影響則較小。
二、大塘低密度養殖,改善生存環境
洪湖地區黃顙魚池塘水面一般30畝左右,水深較深。水花密度10000-15000尾/畝,遠低于湖北其它地區的投放密度。通過低密度大塘養殖來改善黃顙魚的生存環境,降低了小瓜蟲病發生的概率。
三、混養鯽魚,降低水體污染
洪湖地區,從水花到規格苗開始喂料之后就往池塘套養一些鯽魚,數量一般根據池塘情況酌情投放,密度不會太大。鯽魚攝食黃顙魚的糞便,降低了水體污染,營造了一個比較好的養殖環境,減少蟲害的發生。
四、冬季不停食,增強體質
越冬停食的魚一般比較瘦弱,此時體質也相對較差,更容易感染寄生蟲。冬季,洪湖地區黃顙魚養殖戶會收購花白鰱的魚頭(2元/斤),用大鍋熬,將魚骨頭、魚醬在越冬期投喂,以此來增強越冬魚的體質,減小了小瓜蟲寄生的概率,也可降低養殖成本。其實,雜交黃顙魚長勢快,如果價格合適,最好能不越冬就上市。
五、捕大留小,不拉網
大塘養殖,由于黃顙魚整齊度不高,尾苗可以繼續套養。大池塘一般有四個食臺,養殖期間可在其中一個食臺用抬網出魚,只要能夠滿一車就可以出售。從黃顙魚水花一直養到成魚,期間不拉網,這種養殖模式減少了機械損傷與應激,降低了蟲害。
六、馴化攝食
洪湖地區所有的養殖黃顙魚都通過馴化,將魚馴化到食臺,在池塘底部放置底層增氧管,根據情況適當開啟增氧管,這樣越冬期吃食也會比較好,增強了黃顙魚的體質。
?圖1 ?感染小瓜蟲后魚身上有果凍狀的物質
圖2 ?黃顙魚鰓上的小瓜蟲
圖3 ?顯微鏡下的小瓜蟲
點擊標題,查看更多相關文章